来源:2018-02-13 00:53:37 热度:

宜信CEO唐宁:十年后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将消失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近日,在纽约举办的Lendit全球 互联网金融峰会上, 宜信CEO唐宁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过去数年中国P2P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关于市场

唐宁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和P2P市场,动因有两个第一,在金融、信用市场、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三农”方面比较落后,但这个落后反而给了创新一个机会。美国的信用环境比中国先进几十年,美国P2P面临的机会跟中国P2P面临的机会不一样,中国上述人群过去完全没有信用记录。第二,另一个增长引擎是科技、互联网、大数据,中国现在有一个优势就是利用科技,做更好的金融。

希望未来十年之内,中国信用环境的硬件方面能赶上美国。至少要有征信机构开始提供服务,无论政府背景的还是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另外,能够有更多经过考验的信用技术为大家所用。从法律角度可以对“老赖”有所控制,让他们寸步难行。

十年之后,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中国可能已经消失了。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科技已经成为金融的组成部分,驱动金融发展的内生的组成部分,金融本身就包括科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过科技,帮助金融,实现 普惠金融,或许没有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词,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的创新就成为金融领域的持续创新。

观点二关于风控

唐宁认为,O2O(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成功范式。在信用体系建设早期,对于目标人群的信用风险控制工作,如果没有面对面的信息核实确认,控制风险还是非常有挑战的。

而中国的风控和美国不同。美国控制信用风险,但在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欺诈风险。

唐宁认为,大数据做营销可能能直接做决策,但是在信用决策、风险控制中,传统的信用和金融数据在今天和看得见的未来还是主要的决策信息来源,大数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

观点三关于战略

唐宁认为,自己做资产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战略,建立线下团队,无论是从获客方面、服务方面、风控方面,包括管理跨地域团队,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讲,从给别人那里拿资产,难度、挑战也非常大,不是能不能拿到资产,而是拿到好的资产的挑战,对合作伙伴做风控挑战同样很大。

观点四关于监管

唐宁认为,宏观环境一片大好中观环境喜忧参半微观环境赢在差异化。具体而言,宏观包括政府监管等因素中观包括P2P、小贷微贷等机构共同组成的行业微观包括我们这些P2P、小贷微贷等机构自身如何选择。这方面,一定要有资金的特色,打差异化的牌,才能有长期竞争力。

从宏观条件上讲,无论是央行,还是银监会、各地银监局、金融办,包括国务院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大方向还是非常明确的。特别是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能缺少普惠金融的支撑,互联网金融、P2P是很重要的促进,所以宏观是比较好的趋势。

中观说行业喜忧参半,喜是行业有很大的发展、进步多说一些忧,主要是指“跑路”现象,主要是欺诈,希望投资人有更好的提升,少发风险。但是更多的行业风险,还是在“一人多贷”这个问题上。总的来说,“一人多贷”的现象,没有征信体系的支撑,没有数据共享,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其实是借给同样人群。

唐宁认为,在未来,将是自律、互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过程。在早期,每个机构都说自己好,当然也要接受市场检验,有投资人、媒体等公众监督,之后有了行业协会。在早期,行业协会比较市场化。后来又有了政府(地方、中央层面)牵头成立的协会,更加正式和有公信力,这种组织开始有效的工作。

面向未来,无论来自中央或 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还是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社会各相关方的监督,最终会形成一个监管体系。

观点五关于团队

唐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很大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比较跨界,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金融。互联网是用户体验为先,而金融有很强的风控维度。所以,如何把这两类人拉到一起,让互联网的人懂金融,让金融的人搞明白互联网,其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编辑林洁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第一财经网微信号


AI中国网 https: //www.cnaiplus.com

本文网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报;合作及投稿请联系:editor@cnaiplus.com

AI中国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